「平面国居民」是咋样的呢 ?
英国小说家艾勃特 (Edwin A. Abbott, 1838–1926) 是这样描述「平面国居民」[1]:
「我们 (按:指平面国居民,艾勃特以「正方形」(A. Square) 称呼之;下同) 什么也看不到,… 对我们来说,除了直线,没有什么可见的事物」。
艾勃特还让读者自己亲身体验一下「平面国居民」的本质:
「把一个便士 (penny,英国的一种硬币) 放在… 一张桌子中央,然后贴身上去盯着看。不久,会出现一个圆」。
「… 回到桌边,并逐渐放低你 (按:指读者自己;下同) 的目光(这样可以让你更加接近平面国居民的生活状态),你会发现这个便士在你视线里会越来越变成椭圆形;最后,当你的目光与桌边恰好处于同一平面时(这时,你仿佛真地成为一个平面国人「正方形」),这个便士看起来不再像个椭圆了,你看见的是一条直线 」。
艾勃特解释说,一旦读者把目光贴到桌边看的话,读者很快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不再是个图形,而是一条直线。这就是平面国人「正方形」看人事物的方式 — 看到的只能是一条直线。
换句话说,平面国居民把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人事物,扭曲 (说得好听一点,简化或化约) 成一条简单的直线。
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语言来说,「平面国居民」就是那些用线性思维 (linear thinking) 的人。
线性思维有什么特征 ?
线性思维是一种「直线的、单向的、单维的、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」 [2]。
2017年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发表了一篇题为〈商业决策远离线性思维〉的文章,指出「正确的商业决策一定要远离线性思维,应提供非线性关系信息」[3]。
我们认为,不仅只是商业决策得要远离线性思维,日常生活里面,许许多多的人事物上的决策,最好都远离线性思维。
为的是,近年认知心理学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[4],以扭曲的思维去应对日常生活里错综复杂的人事物,往往付出重大的代价。
可能会付出怎么样的代价 ?
上世紀60年代,西方社会涌现出一种所谓的嬉皮次文化 (hippie sub-culture),吸食LSD(麥角酸酰二乙胺,一種強烈的致幻劑,俗称迷幻药)成为嬉皮次文化的标记之一。
1962年,美国精神科医生路易斯·韦斯特 (Louis J. West) 伙同俄克拉荷马大学(University of Oklahoma) 两名研究员,想弄清楚迷幻药使动物致幻的生理神经机制,找到俄克拉荷马城林肯公园动物园里一头十四岁大、名叫「图斯科」(Tusko) 的亚洲象作为试验品 [5]。
由于以前从没有人给大象注射过LSD的记录,因此三位研究员被不知如何确定适当大小剂量的问题所困扰。
他们只有根据前此 LSD 对猫和猴子的已知作用,按体重比例,计算出「图斯科」的注射剂量 (见附图) 为 297 mg LSD [6]。
这剂量,等同在人体中诱发幻觉所需剂量的 25 倍 ! 当然,大象的体重与人的体重也不能等量齐观。
按照当时经典的科学实验规范标准来看,照说,这是一套严谨的、以线性思维 — 理性、逻辑、分析 — [7] 主导制订而成的实验方案,理应无误。
实验结果如何?
「图斯科」被注射 LSD 后进入癫痫持续状态,1 小时 35 分钟后暴毙死亡。
这是认知心理学与及脑神经科学恒常引用、以针对线性思维的潜在缺失的经典案例 [8]。
注:
[1] 艾勃特, E. A. [英] (2020)。《平面国 — 多维空间传奇往事》(鲁冬旭译)。上海:上海文化出版社。译自 Edwin Abbott, E. A. (1885). Flatland: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. 本书底本为伦敦Seeley & Co. 出版社1885年首次增删版。
[2] 「线性思维」词条;https://wiki.mbalib.com/wiki/线性思维/> MBA智库网 (闽)。
[3] 德朗格, B. [美] 、蓬托尼, S. [美] 、拉里克, R. (2017)。〈商业决策远离线性思维〉,《哈佛商业评论》(北京),2017年6月6日;https://www.hbr china.org/2017-06-06/5263.html /> 哈佛商业评论网 (北京)。
[4] Jolly, E., & Chang, L.J. (2018). The Flatland Fallacy: Moving beyond low-dimensional thinking. TopIC, 11(2); 电子版见 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 m/ doi/full/10.1111/tops.12404/> Wiley Online Library 网 (网在地资料不详,待考)。This article is part of the topic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Social Cognition.
[5] West, L. J., Pierce, C. M. & Thomas, W. D. (1962). 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: Its effects on a male asiatic elephant. Science. 138, 1100–1103.
[6] Ben Marcus, B. (2016). LSD and the Elephant. 27 June, 2016; https://ww w.illinoisscience.org/2016/ 06/lsd-and-the-elephant/> Illinois Science Council _美国伊利诺伊州科学理事会网 (美国,芝加哥)。
[7] Vance, C., Groves, K., Paik, Y., & Kindler, H. (2007).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Linear-NonLinear Thinking Style for enhanced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.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& Education, 6(2), 167–185. Retrieved May 18, 2021, from http://www.js tor.org/stable/40214438.
[8] Eliasmith, C. (2013). How to build a brain: A neural architecture for biological cognition. Oxford, Englan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